Welcome to Whānau Mārama Parenting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宝贝

25年前,有幸拜读了《学习的革命》(The Learning Revolution)(珍妮特·沃斯Jeannette Vos & 戈登·德莱顿Gorden Dryden, 1999),第一次明确的意识到什么叫“因材施教”和“个人差异”,书里谈到了孩子的学习类型会如何的不同…等等。这些年里我多次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聊起这些概念,从大家的回应来看绝大多数的似乎都接受这些概念。换而言之,就是大家都同意无论成人或孩子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跟别人都不一样。然而也许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我们更倾向于讲求大同,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所以我们常常会忘记了个体差异或性格差异这些因素,也会意识不到个体独特性带来的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需求所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冲突。如何意识到差异,辨别差异,接受差异和正面对待差异引起的误解与矛盾冲突都是很大的挑战。很明显教科书上没有教给我们这些方法,有些幸运的人也许花了大半生才意识到,才学会接受和妥协。如果能及早的认识到和学会处理方法是不是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开心点儿呢?

第一步,我们正确的理解和面对个体差异和它所引起的矛盾。简而言之,就是亲人之间、夫妻之间、家长孩子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的家庭几乎是不存在的。第二步,观察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能力水平,合理地设置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这里用些简短真实的故事来帮助大家理解。

故事一,内向性格的A妈妈有个外向性格的B女儿,A妈妈常说“我小时候最爱在家读书了,你也应该像我一样,别老出去玩”。B女儿抱怨说“我都一天没出去玩过了,我不想在家呆着”。而当双方语气态度都不佳时,矛盾就爆发了,妈妈觉得孩子太不爱学习;女儿觉得妈妈根本不爱我不懂我。

故事二,外向性格的C妈妈有个内向性格的D儿子,C妈妈说 “你别老在家呆着玩Ipad读书,你要多出去交交朋友。” 如果C妈妈强迫带D儿子出去的话,长此以往会造成关系的紧张和多种冲突。 D儿子会想逃离C妈妈身边。

故事三,井井有条的E爸爸有个总会奇思妙想的F千金,E爸爸希望F女儿能够像他一样井井有条和对未来有计划性。而F女儿像是有拖延症似的,事情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房间也乱的让人不忍直视。无数次的争吵后,这类情况依旧没有明显地改善。E爸爸对F女儿失望透顶,F女儿觉得缺少家庭温暖。

这样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很多家长问我们那就没办法解决这些矛盾了么?Whanau Marama Parenting教授的方法有不少,但都需要我们做为家长花时间去学去练习去实践。 用这些方法教育孩子的好处是能让孩子更愿意“听话”,更有主动性去达成我们的期望,同时不伤害到我们的亲密关系。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个性和特质的人。当我们都真心接受“个人差异”是真实存在的,首先我们能够做的,可能就是停止对比孩子 – – 哥哥乖,弟弟不乖;妹妹爱读书,姐姐不爱学习;隔壁小莉弹琴跳舞很厉害,我们家的什么都不会…… 这就像把奥运冠军的卓越运动能力和诺贝尔奖得主不可思议的写作能力拿来做比较般,有些莫名其妙了。

 

Close Menu